2025年,安徽省16个地级市全部荣膺“全国文明城市”称号!这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成就,也是全国首例。16座城市,闪耀着文明的光芒,共同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明画卷。这光鲜亮丽的背后,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?这全域文明的桂冠,究竟是实至名归,还是名不副实?
有人欢呼雀跃,为安徽的成就点赞;有人则冷眼旁观,质疑这“全域文明”的含金量。支持者认为,这是安徽多年来坚持不懈努力的成果,是城市发展水平和市民素质提升的体现。反对者则认为,评选标准是否客观公正?是否存在“突击创建”的现象?这16块金字招牌,究竟是货真价实,还是面子工程?
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几年前。安徽的文明城市创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从最初的几座城市试点,到如今的全省覆盖,安徽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实践。为了创建文明城市,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环境卫生整治,从市民素质提升到社会风气改善,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。街头巷尾,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;大街小巷,文明标语振聋发聩。市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,从自身做起,从小事做起,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。
质疑声从未停息。一些网友反映,创建期间,一些地方出现了“形式主义”的倾向,比如为了迎接检查,临时突击清理卫生,粉刷墙壁,甚至出现“摆拍”现象。更有甚者,为了追求指标,一些地方采取了一些“非常规手段”,比如强制要求商户统一店招,限制摊贩经营等等,引发了部分市民的不满。这些现象,虽然只是个别案例,却给整个创建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就在质疑声此起彼伏之际,安徽省公布了2025年文明城市测评结果,16个地级市全部上榜!这一结果,无疑是对质疑的有力回击。数据显示,安徽省在环境质量、公共服务、社会秩序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。市民的文明素质和满意度也大幅提升。曾经脏乱差的街道变得干净整洁,曾经拥堵不堪的交通变得井然有序,曾经冷漠疏离的人际关系变得温暖和谐。
即便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,新的挑战依然存在。如何巩固创建成果,如何防止“一阵风”式的创建,如何让文明城市创建真正惠及民生,这些都是摆在安徽面前的难题。一些专家指出,文明城市创建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,更要深入到城市的肌理,要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,一种风尚。
安徽的全域文明,究竟是“真金白银”还是“镀金工程”?是民心所向还是面子工程?这16块金字招牌的背后,有多少是实实在在的改变,又有多少是“应付检查”的痕迹?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,如果把创建文明城市的精力和资源,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的实际行动中,效果会不会更好?
安徽16市全部荣膺“全国文明城市”称号,这究竟是文明的进步,还是“面子”的胜利?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吧!
